我们都知道,犹太民族中培养出很多杰出的人物,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诺贝尔奖得主,其实还有很多。犹太人也被世人公认为最聪明的种族。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犹太民族这么出色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优秀的杰出人物?其实,这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位伟大的故事,了解犹太人是怎么进行家庭教育的。
犹太人是怎么样教育孩子的?只需3点
1、善待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
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是一名诺奖得主,她在谈到犹太民族的家庭教育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开明的、民主的,在教育上,父母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意愿去学习。这位女作家说的非常正确,尤其是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选择是非常民主和开明的。毕加索非常厌恶老师在课堂上教的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他经常把眼神盯在闹钟上,希望时间可以走得再快一点。
“先生,我想上厕所。”
“不是刚刚上课坐下吗?”老师被打断了,有些不耐烦,“去!去吧!”
他出去教室后,左顾右盼,发现无处立身,就重新回到了教室,坐下没多久,又不能坐住了。
“先生,我能画一下你的画像吗?”他随口说。
“What?给我画像?”老师气急败坏地说,“去吧,还上你的厕所去吧。”
父亲听闻此事,并没有对他一顿劈头盖脸的责备,说一些,让他听老师话,好好学习,不许搞乱之类的话。
父亲只是淡淡地说,“孩子,你真的想要画像吗?”
“是的,爸爸,我讨厌上课,只想画像!”
父亲答应了他的要求,“可以,我送你去学画像!但是有一个条件,你要答应爸爸,除了学习画像,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要拒绝去学习。”
毕加索的父亲把他送到当地著名的美术院校。毕加索的表现,并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在美术上表现出的勤奋和天赋是惊人的,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不停地画画,与之前在课堂喊着上厕所的表现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父亲看到孩子对美术的热爱,决心让他在这条道路上学下去,不再把他送到那个天天想着旷课的学校去。
毕加索择校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一点,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一项事物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和热爱,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天性,说明他在某方面具有潜力等待挖掘。身为家长,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应该去鼓励和支持他去学习、探索和研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绝不是粗暴地进行干涉和阻止。孩子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你就不要让他去学习体育;孩子喜欢舞蹈,而你认为学会会计更有前途,强迫他去按照你的意愿去发展,父母如果不会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孩子提不起兴趣,不想学,情绪糟糕,半途而废,孩子的潜力也尘封起来。一般出国留学的孩子,学习能力和成绩都是一流的,为什么我们没有创新精神,还活得那么累。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我们缺少的并不是毕加索,而是缺少像毕加索父亲那样懂得尊重孩子选择的父母。而我们是怎么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孩子放暑假,好不容易可以放松放松,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各种艺术班,这样真的好吗?父母的想法是好的,内心也是焦虑的,我们似乎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总担心,孩子会落后别人家的孩子。这些是孩子喜欢的吗?
2、所有优秀品质的基石是独立精神
个人的独立精神是犹太人所推崇的。他们认为,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石就是独立精神。因此,在犹太民族,家庭教育的核心中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年幼时期患上骨结核病的巴拉尼,家境并不算富裕,没法治好他的病,导致膝关节永久性僵硬。即使这样,巴拉尼的父母也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对他多加疼爱。只要他自己能办到的事,父母就在甩手让他自己去做,偶尔会说出一些鼓励和赞美的话。在他15岁庆生之际,父母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们从来没有把你当一个残疾的孩子对待,爸妈不会给你特殊的照顾,因为我们做父母的知道,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陪你一辈子。你只有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才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未来的命运只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孩子,父母希望你能够明白,我们也是爱你的。”巴拉尼内心铭记住了父亲的话,虽然他还未成年,只有15岁,但是他已经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18岁时,巴拉尼的父母就和他在经济上断了联系,让他真正独立打拼。父母只是幕后默默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