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威宁县雪山镇花立村赵家组,有这样一个残疾人——赵飞,不向命运屈服,不向恶劣的自然条件低头,不等不靠、自筹资金、带领残疾人自主创业,成立合作社养牛养羊,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羊群出圈奔向牧场
年12月,赵飞右腿髋关节突然患上结核疾病。经过多次手术后,赵飞不但落下残疾,还因为治疗欠下了不少债务。家有70多岁的双亲和正在读书的两个孩子,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赵飞陷入了困境:不但不能再干重活,连走路都成了问题。
怎么办?接受现实!“我的腿不行,但还有双手啊,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赵飞想到养殖业。年初,在妻子严琴的支持下,赵飞贷款买了15头牛,在邻村凉山村租地种草开始养殖。但缺乏经验的他,第一年就亏了6万多元。面对当头棒喝,赵飞并没有气馁。经过反复思考后,赵飞把养殖阵地转移到老家——花立村赵家组。年5月,赵飞联合养殖能手、防疫能手,通过土地入股、贷款入股等方式,与4名残疾人一起成立了瑞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两年的发展,合作社现有羊只、牛26头。种草面积达亩、玉米种植面积达50亩种。
“今年合作社已出栏牛16头,收入25多万元;出栏小公羊60多只,收入12万元。”指着漫山遍野的羊群,赵飞告诉记者,小公羊长到斤左右就可卖元,留下母羊繁殖小羊,壮大养殖规模。按现在的自繁自养速度,三年内合作社可实现只羊、头牛的养殖规模,每年可实现利润70万元。
赵飞杵着拐杖在牧场上放牧
“羊毛羊粪都是宝。”赵飞说,每只羊每年剪下的羊毛价值近元,羊粪牛粪不但可用于种草和玉米,还不造成污染环境。发展不忘带上残疾人。合作社现已安置11名残疾人,辐射带动20名残疾人。
“残疾人家庭养牛很费劲,我把散户的牛集体代养,减轻他们的困难,还可形成规模降低成本,小牛出栏后的大家的分红也多了。”赵飞说。
赵飞在牛圈里喂牛饲料
今年51岁的陈庆学是入股合作社的残疾人之一,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和妻子都是多重残疾,家里的四个孩子都还在上学,此前他一直靠务农勉强维持家里的生活。
残疾人陈庆学蹲在牧场上看着羊群
“入股后既解决了我家大部分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年底还能分红3万多元,在合作社放羊每月还能拿到元工资。”陈庆学高兴地告诉记者,他还在合作社代养了2头牛,母牛产下的小牛长大后,每年还可收入1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