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结核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警惕习惯性崴脚
TUhjnbcbe - 2024/12/27 18:10:00

20岁的小彬(化名)是个跑步和篮球类的体育生,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脚扭伤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但他并未在意。直至近日训练时总感觉脚踝发不上力,运动后脚踝常常出现肿胀,走路多了还会踝关节疼痛,小彬才重视起来,到医院就诊。

医院就诊后,该院骨科二区副主任医师谭小波经过检查,确诊为典型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因为患者常年发生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没有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最终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定,韧带完全断裂,需进行韧带重建手术治疗。

踝关节运动后易损伤

谭小波介绍,踝关节是运动损伤中受伤最多的部位,占所有运动损伤的10%—30%,在普通人群中,每人中就有2—7人发生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如果不及时规范化治疗,可形成习惯性崴脚,形成慢性踝关节不稳,据统计,每个踝关节扭伤患者中,大约有20至40个人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

谭小波介绍,急性踝关节扭伤后表现为踝部肿胀、疼痛、局部压痛、活动痛,并伴有皮肤瘀斑、活动受限等。如果不及时规范化治疗,可导致局部损伤的组织愈合不好,如关节囊和韧带松弛,严重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发展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出现站立、行走、下蹲等动作受影响。一旦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就会导致踝关节反复的微损伤,不仅会导致反复崴脚、慢性踝关节疼痛;更为严重的是,会进一步导致关节软骨破坏,常常继发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踝关节反复肿痛、活动受限及“打软感”,后期严重者甚至造成关节僵硬及畸形,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手术可重建机械稳定性

“在临床上,慢性踝关节不稳分为功能性和机械性两类。”谭小波解释,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又被称为感知性不稳,在慢性踝关节不稳中占35%,通常是自我感觉对踝关节随意控制失常,但关节运动范围尚在正常范围内,通过检查也并未发现踝关节有结构性的问题。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则指由于关节软骨、韧带、关节囊和周围组织结构损伤而导致踝关节不稳。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不同的是,有明确的影像学表现或体格检查证实踝关节结构发生了改变。

“临床上主要通过主观法和客观法诊断慢性踝关节不稳。”谭小波介绍,主观诊断法主要采用调查表及问卷的方式进行,客观诊断法则包括专科查体、应力位X线片、超声检查、核磁共振图像和关节镜检查等方式。

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临床上可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会得到改善,可减少踝关节再次扭伤的发生。保守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绷带包扎、支具、矫形器、肌力训练等。

谭小波说,慢性踝关节不稳如果是因为踝关节周围韧带仅仅轻度拉伤或部分撕裂,可通过相应的规范化保守治疗获得康复;如果因为反复扭伤、磨损,达到韧带完全断裂的情况,这时候需要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修复损伤的韧带,重建踝关节的机械稳定性,最大程度恢复患者踝关节功能。

扭伤后24小时内需尽快处理

踝关节扭伤后再次受伤的比率比原来提高了40%—70%,但是扭伤后如果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增强踝关节周围各韧带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降低再次扭伤的风险,避免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发生。

踝关节扭伤后,外踝迅速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此时要切记,不要热敷、不要揉、不要擦红花油、不要继续走路。医学上将扭伤后24小时之内称为急性期,这个时期的处理尤为重要。

首先,脚踝扭伤后不管程度轻重,立即停止运动,并尽可能避免患肢行走及负重,需要用石膏托固定或踝关节支具固定脚踝,避免患足负重,减少踝关节活动。如果坚持行走或运动会加重踝关节的损伤。

伤后48个小时内对患肢冰敷或者冷敷,可使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伤处,或将冰块放到塑料袋里再倒入水后再放到损伤处,注意不要将冰块直接敷在皮肤上以免冻伤,每次10—20分钟,1小时一次,这样做的目的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出血带来的肿痛。

谭小波强调,48个小时内切忌热敷手上关节。热敷会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导致局部软组织肿胀加重,使神经受压,产生更大痛感。而冷敷可以使血管收缩,阻断这一病理过程。

严重的扭伤需要适当加压包扎,能减轻肿胀,防止进一步出血,否则会加重急性期损伤的小血管的出血,导致肿胀疼痛加重。最后,在睡觉或休息时,在脚下垫一个枕头,使患肢高于心脏约10厘米即可,这样做可以促进血液回流,达到减轻肿胀和疼痛的目的。

急性期过后,也就是24—48小时后,就可以进行康复训练。日常可以进行关节肌肉力量协调性、活动度等训练,训练目的主要是改善循环,使肿胀消退;加强本体感觉功能;加强关节周围肌力以改善踝关节稳定性等。

最后,谭小波提醒,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拉伸等热身活动,进行比较激烈的运动时,可通过佩戴护踝或穿专业运动鞋来减少损伤的发生概率,同时避免过度锻炼,注意控制运动量。

1
查看完整版本: 警惕习惯性崴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