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能产生骨样组织的梭形基质细胞),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20%,是常见于青少年的一种原发恶性骨肿瘤,70%~80%的患者发病年龄为10岁~25岁,每年发病率为1人/万人~3人/万人。骨肉瘤的发病部位常见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如肱骨近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少见于脊柱。
01病因骨肉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骨肉瘤发病过程中有遗传物质变化。
1.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发生骨肉瘤的危险约高出正常人群倍。这是因为视网膜母细胞基因(Rb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3q14)。该基因缺失或失活是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直接原因,在散发或伴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骨肉瘤患者中,常有Rb基因的缺失。在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中,约有12%发生骨肉瘤,而70%以上的骨肉瘤病例有Rb基因产物功能失活。
2.在众多散发的病例中,常存在另一种抑癌基因p53的突变,它位于1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在具有p53基因突变的Li-Fraumeni综合征(李法美尼症候群)的家族中,骨肉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45%的骨肉瘤患者有p53基因的突变。10%~30%的患者发病前有创伤史,但创伤可能诱发症状,而不是真正的致病因素。
02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患者起病仅为局部疼痛和肿胀,偶尔伴有关节功能障碍,极少数因病理性骨折就诊,易与生长痛和外伤混淆,恶性程度较高,早期极有可能发生肺转移。在成骨性骨肉瘤的病例中,可以在早期发现血液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增高,这与该肿瘤的成骨作用有关。
03影像学检查
典型的骨肉瘤的X线表现为骨组织同时具有新骨生成和骨破坏的特点。肿瘤多位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边缘不清,骨小梁破坏,肿瘤组织密度增高,穿破骨皮质后,肿瘤将骨膜顶起,产生该病具有特征性的X线征象——考德曼套袖状三角(Codman—三角)。这种现象在部分骨髓炎和尤文肉瘤患者中可见到,在骨肉瘤患者中则是非常典型的。晚期可看到肿瘤浸润软组织的阴影,可在部分病例中见到病理性骨折。
CT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检查是判断骨肿瘤性质、范围和有无周围软组织浸润的有效手段,可早期发现肺部和其他脏器的转移病灶,是骨肉瘤临床检查的常规项目。核素骨扫描是早期发现和晚期鉴别有无转移病灶的常用方法。
04穿刺活检
病理诊断是治疗骨肉瘤的依据。当考虑到骨肉瘤的诊断时,应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尽快得到病理学检查的确认,对明确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活检时,注意防止肿瘤性血肿和种植转移。
05介入治疗
骨肉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术后化疗(辅助化疗)等。有报道记载,进行肿瘤局部动脉化疗栓塞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最大限度保留患肢,且减少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而对于晚期患者,动脉化疗栓塞不失为一种微创的姑息治疗。研究机构对骨肉瘤患者进行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显示栓塞剂可减轻肿瘤局部疼痛,局部化疗药物可出现溶癌效应,从而可降低外科手术的风险。此外,骨肉瘤患者接受经皮动脉栓塞化疗术可明显加速肿瘤坏死、缩小肿瘤体积,有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
骨肉瘤血运丰富,局部栓塞治疗后,栓塞剂可导致肿瘤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血供减少、疼痛及肿胀减轻。注入化疗药物后,利用药物循环的首过效应,使肿瘤靶组织内药物浓度迅速升高,高于普通化疗药物浓度的数十倍。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可起到大剂量冲击性化疗的作用;同时,减少了抗癌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抗癌效能。
正确规范的用药是成功的关键。目前已证明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放线菌素D对骨肉瘤无效,而表柔比星和甲氨蝶呤联合顺铂和异环磷酰胺可以明显改善预后。吉西他滨、托泊替康、培美曲塞的疗效也在观察中。
(本文刊载于医药卫生报第期)
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减少疫情传播发展,“炎*介入科普论坛”线上会议横空出世,成为郑大一附院介入科与各省市兄弟单位同道交流最新介入诊疗知识、探讨疑难病例的重要平台。“炎*介入科普论坛”是由中原学者、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介入专委会韩新巍主任委员发起,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介入专委会、郑州大学介入治疗研究所、医院医院主办的介入医学科普线上直播会议,旨在推动医疗信息省市一体化,共同宣传普及介入知识,每月第三周周三晚上19:00准时开始,现已成功举办10期,观看人数累计超过20万人次。我们期待您的参与。
年炎*介入科普论坛课程安排
好文推荐re